長城人滿為患的照片曾招來對中國國內(nèi)游客窘境的嘲笑。但這不是中央帝國境內(nèi)的孤立事件,中國游客已成香餑餑,超過美德成為最有生氣的旅游消費者。全球旅游業(yè)要迎合,了解不同類型的中國游客尤為重要。 商務型。隨著眾多中國企業(yè)家想學習新技能并拓展海外業(yè)務,中國商務游客正增多。秦先生最近到紐約談生意,失望地發(fā)現(xiàn)酒店菜單上沒中文信息后,他只好穿過市區(qū)花高價吃了頓低檔中餐。他本來很想在酒店喝上一杯,但蹩腳的英語讓他覺得吃中餐最舒服。這類中國游客往往出手闊綽,為客戶、親朋購買名牌貨。
學生型。中國海外留學生的消費支出正越來越多。在倫敦上學的上海學生凱爾說,他每月僅日常開銷就約5000美元。很多學校留意到中國海外有錢學生的崛起,都開設了語言課程。哈佛商學院等名校也是如此。雖然這可能砸了名校招牌,但絲毫沒影響中國人花巨資學習這些課程的熱情。
冒險型。年輕背包客或體育探險者是中國游客中的新興一族。北京的潛水愛好者小范說,這樣的經(jīng)歷比去普通旅游目的地更具個性。背包客高先生說,越來越多中國人喜歡自助游。就算最窮的自助游客也愿意花1500至3000美元購物。
單位型。單位組織的出國游往往一石二鳥:既給領導和企業(yè)長臉,也趁機出國見見世面。由于不用支付日常開銷,這些游客更舍得花錢。調查顯示,單位型游客每人平均每次出游花費6000至1萬美元。
“蝗蟲”型。最后是聲名狼藉的中國團隊游客,5天走遍10座城市,從一個景點奔向另一個景點。強制購物是此類旅游的保留節(jié)目。
不論團體游客還是尋找海外項目的老板,中國游客樂意花錢,樂意花大錢。如今世界需要做的就是為這群新生代游客做好準備,或許就從“歡迎光臨”這句漢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