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觀,曾名元妙觀(因朱元璋忌諱而改為玄),是江漢平原方圓百里的道教中心,也是荊楚大地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居。
?
玄妙觀位于沔城南門,坐東朝西,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明、清兩朝的道正司一直設在這里。1941年以前頗具規(guī)模,觀內(nèi)有靈官殿、三師殿、三清殿、雷祖殿、呂祖殿、斗姥殿、救苦殿、觀音殿、皇經(jīng)殿、老祖殿,俗有“一觀十殿”之稱。
???????
?陳友諒(1320-1363),沔陽黃蓬山(今屬洪湖市)人,祖籍排湖謝家灣,后遷居沔城南門。本姓謝,因祖父入贅陳家,遂隨其姓。陳友諒自幼習文崇武,聰明過人。他26-30歲兩度中榜進士,成為聞名遐邇的文武全才。當年,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發(fā)了滅元興漢之志。他“舉義旗,破元兵,靖禍亂,都武昌,稱漢王,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令元軍聞風喪膽,十八年戎馬生涯,陳友諒憑他的智慧和膽略,創(chuàng)下了三分天下陳有其二的輝煌,他從義軍中一個佐掌文書、錢糧的官吏,奮斗成一個威振三楚,統(tǒng)率百萬雄師的農(nóng)民領袖。最后他與朱元璋爭奪天下,鏖戰(zhàn)于江西鄱陽湖,不幸被流矢貫穿眼睛及頭顱而亡,年僅44歲。太尉張定邊將其尸首運回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
陳友諒死后,朱元璋為了消除陳友諒在百姓中的影響,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沔城設尉署,派沈友仁為駐守沔陽的指揮使(軍事長官)。沈友仁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將陳友諒故居改為玄妙觀。盡管陳友諒魂斷鄱陽湖,壯志未酬。但他對推翻元朝統(tǒng)治起了重要作用,仍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
?
1984年,沔城人民為紀念陳友諒這位江漢先英、荊楚梟雄,熱情捐資在原廢墟上重修了玄妙觀,武漢大學著名教授李國平還題寫了“陳友諒故居”幾個大字嵌于門前?,F(xiàn)在觀內(nèi)重建了雷祖殿、三清殿、藥王殿、救苦殿、觀音殿、斗母殿等七座宮殿,完善了草坪、假山、休閑亭等設施,形成了一個既古樸典雅,又洋溢著現(xiàn) 代氣息和宗教氛圍的旅游景點。
?
1997年,沔城藝人邵四平根據(jù)陳友諒出土雕像,精心創(chuàng)作了一座金戈鐵馬陳友諒塑像,氣宇軒昂,威武雄壯。塑像高八米,底座以優(yōu)質(zhì)砍石為基,上刻“大漢陳友諒”四個遒勁大字,由《陳友諒》一書作者-中共巴東縣委書記程遠斌題寫。
?
觀內(nèi)還陳列眾多的古跡,有陳友諒石刻像、拴馬石、喂馬槽、刑鍋、青云接武石牌、玉泉古井等。關于這口鍋,也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傳諸葛亮和關羽駐軍沔陽時,鑄有八陣鼎,其開圓,腹鼓,皆大纂書,上覆亭,記八陣,下有三足,呈虎形,內(nèi)有二釜,大者鎮(zhèn)巫,小者做飯。后來陳友諒就仿諸葛釜造了兩口鍋,一口是軍餉鍋,有三個眼,上眼出氣,中眼進水,下眼出水。有“漏沙漏殼不漏米”的功能,“燒三天不熱,冷三天不冷”的特性,可以“一邊下米,一邊盛飯”,能供“千軍萬民吃不完”,這口神鍋一直隨陳友諒軍行,轉戰(zhàn)南北,后下落不明;另一口是刑鍋,沔城人至今還流傳著有關他的一首古老的歌謠:“蒸人的甑,煮人的鍋,狗不快活,我快活?!币馑际钦f陳友諒義軍把當時那色淫酒荒、欺壓百姓的官吏,下到這鍋里處死,以解民憤??谷諘r期,這口鍋被國民黨128師運到了洪湖葫蘆壩后轉到洪湖市,幾經(jīng)輾轉,于1982年夏終于搬回沔城。這口鍋歷經(jīng)六百多年的風雨侵蝕,鍋底已銹脫落。
新建的亭臺樓閣,巍然壯觀;內(nèi)有一古井,水味甘甜,冬暖夏涼,水清如鏡,天旱不涸,此井為陳友諒親手所創(chuàng)。傳說飲此井水能消災得福,醫(yī)治各種疾病,是“神水”。當年陳友諒就是因為居住于此常飲“玉泉”井水,使之在近20年的戎馬生涯中精力充沛,不生一疾。
景區(qū)票價:
10元
仙桃市沔城回族鎮(zhèn)南門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