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觀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故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今白云觀的老君坐像為當時所制石刻。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長觀遭兵火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
為慶賀殿宇落成,觀內(nèi)舉行了三天三夜大道場,金世宗率百官大內(nèi)臣前來觀禮,并賜名曰“十方大天長觀”,并命當時著名道士閣德源為本觀主持。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著名道士孫道明住持十方天長觀觀事,曾于此編修《大金玄都寶藏》。
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長觀不幸罹于火災,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建成后,改名曰“太極宮”。金宣宗貞祐二年(1215年),國勢不振,遷都于汴,太極宮遂逐漸荒廢。
元初邱長春真人自雪山東歸,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至燕京,賜居于太極宮。當時宮觀一片凄涼,遍地瓦礫,長春真人遂命盤山棲云子王志謹主領興建,歷時三年,殿宇舍館又煥然一新。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長春真人羽化于此,同年,成吉思汗諭旨改稱為“長春宮”。次年,尹志平等在長春宮東側下院建處順堂藏邱祖仙蛻。
元末,連年爭戰(zhàn),長春宮原殿宇日漸衰圯,后重修工程改以處順堂為中心展開,明初易名為白云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云觀又一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修,基本尊定了今日白云觀之規(guī)模。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貫徹宗教政策,保護文物的古跡,1956年、1981年先后兩次資助道教界修茸白云觀,恢復宮觀建置和古代建筑風貌。整修后的各處殿宇壯麗巍峨,頓復舊觀,年深失修的全真祖庭重現(xiàn)第一叢林之氣象。
1984年列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同時對外開放。中國道教協(xié)會、中國道教學院均設在此。
白云觀導游圖
景區(qū)票價:
10元
北京市西城區(qū)復興門外白云路東側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