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xiàn)的小島,歷經(jīng)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涌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
“海涌流輝”的照壁、海涌橋、海涌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nèi)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都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
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死后就葬于此處,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而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
現(xiàn)園內(nèi)主要景觀有: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虎丘塔
建于宋代(公元961年)的平面八角磚塔,共7層,高47.5米。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據(jù)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中心垂直線偏離已達2.3米(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其塔頂偏離4.4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原來的塔頂毀于雷擊。1956年重修時,在第三層夾層內(nèi)發(fā)現(xiàn)石函、經(jīng)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大批珍貴文物。
虎丘劍池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鐫刻著四個大字:“虎丘劍池”。據(jù)說這四字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所謂劍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長劍的水池。吳王闔閭墓可能在這里,相傳當時曾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殉葬,故名劍池。兩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了一池綠水。“池暗生寒氣”、“空山劍氣深”,氣象為之一變。據(jù)《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寓居虎丘,一邊研究茶葉,一邊著作《茶經(jīng)》。劍池之水被他評為“天下第五泉”。
吳王墓之謎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劍池。當時曾刷洗苔蘚,核實劍池東側(cè)巖壁上確有明代長洲、吳縣、昆山三縣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兩方,載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干,于池底發(fā)現(xiàn)吳王墓門的簡單情況。從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種種跡象分析,劍池很可能是為了掩護呈王墓而設計開鑿的。墓門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種秘密。但是吳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經(jīng)考古發(fā)掘證實之前,尚是千古之謎。
小貼士:在入口可以租用手持式電子導游機,每次10元。
景區(qū)票價:
旺季(4月16日—10月30日)60元;淡季(10月31日—4月15日)40元。70歲以上老人憑證免費,1.2以下兒童免費
虎丘山8號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