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西北28公里的陽曲縣凌井鄉(xiāng),懸泉寺位于柳林河畔,是一座古老的梵剎。1568年(明隆慶二年)的碑記中有“懸泉之額,大宋崇寧年”之記載。清道光《陽曲縣志》中也說:“‘懸泉寺’,地名五梯崖,又名七佛山,路小而險,上列懸崖,下臨汾水,上有七佛堂,峭巖滴水,額曰‘懸泉’,有宋崇寧碑記?!闭f明早在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年~1109年),已有此寺。從寺院現(xiàn)存1443年(明正統(tǒng)八年)所鑄鐵鐘銘文可知,明初,晉王府曾把它辟為晉藩國主香火院。未幾,又開鑿崖道,新蓋房舍,以收集山上的柴禾、野味,成為“晉藩國主柴炭之地”。父老傳聞,這一帶的山脈,統(tǒng)稱“官山”。1467年(明成化三年),晉王府又在這里增修正殿、星樓、藏經(jīng)閣、地藏殿等20有余。此后,從明代弘治、正德、萬歷、崇禎年到清代康熙、雍正年,各朝都有過增建、補修。到清代雍正年間,已有上、下兩院,建有正殿、地藏殿、藏經(jīng)閣、關圣殿、伽藍殿、山門樓、鐘鼓樓以及禪堂、客房、僧堂等殿宇40余間,附屬有僧田、果園、山林等。碑記中說它“秀峰環(huán)繞,汾水引流,深谷建立,巖崖造修,恍如云夢,不啻瀛洲”,可見其環(huán)境之佳,山水之美。
?
游人穿過河灘北岸原寺院的客堂,拾級而上,進入新建的仿明建筑山門,便會在地勢險峻的山腰平臺上,看到氣勢雄宏的懸泉寺古建筑群。該寺正殿為大雄寶殿,坐北朝南,背靠絕壁,面對汾河,上覆單檐歇山頂式筒瓦頂,出檐深邃,檐下單翹式斗拱參差排列四周,與額枋渾然一體,四邊角,如展翅之鳥飛翔在崖層之下,依山就勢,恰到好處。殿內(nèi)六檁梁架,采用徹上露明造,局促中見空敞。殿中有明代侍女像壁畫,價值較高。正殿西側(cè)為地藏殿。此殿3楹,懸山式建筑,偎依在崖壁間。內(nèi)有明代正德年間所鑄地藏王菩薩鐵質(zhì)坐像,鐵鑄十大閻君分列兩旁,雖已殘破,卻頗為珍貴。山墻壁畫表現(xiàn)出閻羅王審堂的場面,造型仿照人間官府升堂理案的模式。藏經(jīng)樓在其東首,樓已毀,僅存遺跡。出后門,沿山路上行,在斷崖高處有七佛洞,四周崖壁水痕斑斑,滴水叮咚作響,“懸泉”即指此處。七佛洞內(nèi)有深穴,人不敢入。沿峽谷山道西北行進,有數(shù)眼窯洞,此乃寺之別院,名七佛堂。西向20米崖壁上,有摩崖刻石,高、寬各1米,有魚、劍、回輪等佛寶及文字殘跡。旁有明顯的題刻:“咸平三年三月十八日”(北宋真宗趙恒咸平三年,即1000年)、“明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金章宗完顏琿明昌三年,即1192年),這說明宋金時期已有游人在此賞景題字。從“唐貞□□□”等文字殘跡看,摩崖石刻可能鐫于唐初。從東北方向曲折繞行,又可見到開鑿于山壁上的天佛崖洞。此洞,約高出汾河河床百余米,洞周圍殘破的琉璃磚瓦構(gòu)件,證明洞前的懸崖峭壁上曾有懸空而建的木構(gòu)建筑,洞內(nèi)有彩塑、石碑等遺物。
景區(qū)票價:
10元
太原市西北28公里的陽曲縣凌井鄉(xiāng)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