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公碑位于河南省濮陽縣楊什八郎村南,建于公元1356年,曾建立西夏的黨項族消亡過程的重要研究子噢料。元朝初期,唐兀公隨皇嗣南征,后帶軍籍來此做地方官。他為官清正,興利除害,深受人民愛戴。
1985年,任崇岳、穆朝慶根據(jù)河南省濮陽市城東柳屯鄉(xiāng)楊十八郎村發(fā)現(xiàn)的《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所提供的線索,前往濮陽考察黨項后裔,以他們查訪到的楊氏族譜及記載楊氏事跡的《述善集》等資料與碑銘相印證,得知現(xiàn)今居住在濮陽市柳屯鄉(xiāng)十馀個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楊姓居民均為黨項遺裔。楊氏的先祖唐兀臺世居西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西夏末年歸附蒙古,從軍征戰(zhàn)多年,后其子閭馬定居濮陽,易姓楊氏,至今已傳二十八世。楊氏子孫雖然聚族而居,但因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qū),其語言文字、生活習(xí)俗已與漢族毫無二致,他們今天申報的民族均是漢族,但私下卻自稱為蒙古族,我想或許他們的先人在元朝時曾經(jīng)冒稱過蒙古人吧,“唐?!睘樵勺逍帐虾喎Q,該氏族世居寧夏賀蘭。元初,唐兀公隨皇嗣昆仲南下,收金破宋,卓著勛勞,為官清正,忠厚耿直。退隱后興利除弊甚博眾望。今為濮陽柳屯、魯河二鄉(xiāng)楊十八郎,西楊、南楊三村楊姓先祖。
唐兀公碑,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立石,通高3.2米,身高0.7米見方,下端每面浮雕斗拱三垛,盝頂,碑碼上圓下方,仰蓮底座,這樣盝頂蓮座鏤雕,造型奇特,雋秀雅致,現(xiàn)已罕見。
此碑坐落楊十八郎南唐兀公祖瑩,上刻“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府百夫長唐兀公碑”,碑文記述墓主自唐兀臺至唐兀閭馬、達(dá)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是蒙漢兩族融合的實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
景區(qū)票價:
免費
河南省濮陽縣楊什八郎村南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