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橋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至今已有360余年歷史,為江西今存最長的石拱古橋,橋長410米,高10米。橋基堅實,橋身輕巧,自下而上用青石發(fā)卷砌成,拱圈采用縱聯(lián)式卷砌法,橋墩前尖而高昂,后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勢。
萬年橋,又名萬歲橋,俗稱東門橋,橫亙于仙女湖風景名勝區(qū)鈐陽湖南部,全長384米,通寬7.68米,是一座擁有11孔的大型石拱橋,也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明軍進剿倭寇取得重大勝利,寇首相繼落網,一時獻俘京師,君臣同賀!趁著這喜慶的氣氛,分宜百姓通過嚴世蕃致函其父嚴嵩,傾訴因為城東清源古渡浮橋的經常損毀所帶來的不便,請求改建成石拱橋。嚴嵩概然允諾,一面派嚴世蕃趕回分宜,在清源石渡東邊選定橋址;一面親赴江浙考察橋型,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以大船裝至樟樹,再換裝小船溯袁河運回分宜。整個工程始于該年九月,次年六月竣工。耗銀二萬余兩。 新橋落成后,取名為萬年橋。據(jù)嚴嵩撰寫《分宜縣萬年橋記》所載:“斯橋曰:‘萬年橋’以無忘天子之恩,以仰祝萬壽與天地相為無窮焉!” 從構造上看,萬年橋可分為面、身、基三部分。橋基由10座千枚巖石壘砌的橋墩組成,每墩皆嵌有風格粗獷的吸水獸。從橋墩迎水面呈錐狀尖挺的分水金剛雁翅墩,既奇?zhèn)?挺拔,予人以藝術上的審美悅感;又分滔析浪,減緩了河水的沖力,巧妙地發(fā)揮了橋基的自我保護功能,使得橋休經歷四百三十三個春秋的風風雨雨而安然無恙。橋面寬闊平整,鋪著大青石板,兩翼護以望柱與欄板連環(huán)相扣的石欄桿,欄板上琢以珍禽怪獸和奇花異草,欄桿兩端銜有兩對抱鼓石,恰好與橋頭的兩對石獅背脊相對,而在橋北約五百步處,有一尊石雕。傳說中龜石。相傳龍生九子,其中之一叫bixi,形似龜,力大無比,好負重。舊時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bixi的形狀)馱著高2米、寬1米、厚0.3米的《分宜縣萬年橋記》碑。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嚴嵩曾孫──參將嚴云從重建碑亭。乾隆七年(1742年)橋東側石欄傾移,分宜介橋嚴姓合族重修。
?。保梗玻蹦攴忠丝h集資重修第三孔。1946年,橋南第四墩塌石過半,分宜縣參議會撥款100萬元修繕。1958年興建江口水庫,分宜縣城喬遷新址,萬年橋便同老縣城一起被淹沒了!后來,為了勘測或通航的便利,有人將跨度14.4米的中拱炸毀。令人欣慰地是:每當枯水季節(jié),萬年橋那悠長的身軀便全然探出水面,這種海市蜃樓般的妙趣,這種飽經滄桑的殘缺之美,使之成為游客竟相憑吊的勝地?。保梗福改辏保痹拢保啡眨鱿皣泪耘c明代政治學術討論會”的國外外學者,慕名游覽了萬年橋。筆者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也有幸一飽眼福。學者們或三五成群,竊竊私語;或獨步橋頭,憑欄長嘯,似乎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來抒發(fā)心中的懷古幽情,回味它及它的建造者往日的塵夢!
景區(qū)票價:
暫無
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處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