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林寺,位于福鼎市桐城柯嶺鰲峰山下。始建于后晉天福三年(938),宋、元、明、清各代均有維修,現(xiàn)存法堂、天王殿、大雄寶殿,占地面積75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穿斗式木構(gòu)架,重檐歇山頂,面闊3間,進深3間。寺內(nèi)有宋宣和年間(1119—1125)《縣儀案》石刻一塊,高1.4米,寬0.8米。宣和六年(1124)水井一口,井旁鐫“惟精頌”碑銘,保存較好。1989年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是桐城,往西迤邐五里,有青山如海、猗蔚似波,山海林波之上,有峰如鰲,隨山回路轉(zhuǎn),時隱時浮,是名鰲峰。峰下有谷,谷前有池,池上小渚,舊時雅士稱“小瀛洲”。谷收萬里之東風,池映千竿之翠竹,雖無怪石奇松之雅,亦有鳴鶯清泉之幽也。晴則光風霽月,雨則霧靄蒸騰。而尤以煙雨之時最為上佳,煙花三月,幽谷煙雨彌漫,山色迷離,鳥鳴花香。游人至此,利養(yǎng)頓忘、塵囂盡滌,心神俱醉,悠然有出塵之趣。“桐城八景”之“棲林煙雨”由是名響閩浙。而桐川故山水之清秀,盡在其中矣。
谷雖無名,亦藏蘭若。面山而觀,谷形觀音捧掌,托出一寶坊。飛檐黃壁,直欲騰空。寺曰棲林,始成于晉天福三年(西元938年),天王、大雄、觀音、地藏一一寶殿、各各皆具;僧寮、法堂、云水、膳房一一精舍、無所不備。當是時也,目之所及、耳之所聞,莫非寺囿,而高僧坐山、僧眾云集,道風高唱,名彪桐城六大叢林之列。蓋山有勝景而待人發(fā),人有匠心而待物開。山之鐘靈、谷之清幽、寺之莊嚴若此,文人騷客由是爭相遨游。宋丁丑科狀元、龍圖閣學士王十朋,明探花、參政大夫游太初,清進士岳廷元,“蘭社”領(lǐng)袖林滋秀等皆經(jīng)此樂游,留下詩作。
已矣吁!佛言:諸行無常。千年以降,或付祝融、或毀兵刀,寺之舊跡幾已殆盡。更兼文革之時,寺內(nèi)僧眾遣逐一空,寺院一時盡作他用,或為茶場、或為校寓,佛像文物盡遭破壞,今之所存,唯宋宣和一碑一井及清重修之大雄寶殿耳。
直至西元1980年,棲林寺列為縣內(nèi)第一批對外開放寺院,梵宇始得重光,僧眾始得道場。其后,釋圣訓(xùn)、題安、立化三位佛門先輩先后住錫于此,以農(nóng)養(yǎng)禪,陸續(xù)修葺大雄寶殿、地藏殿、天王殿、祖師堂、萬佛樓及左右僧寮、齋堂。
現(xiàn)任住持釋德清法師由弱冠入道,道心堅固,道風漾然,經(jīng)市民宗局、佛協(xié)一再盛邀,始于西元2007年初移錫棲林。師一至棲林,即對寺院全面整修,對周邊進行綠化、美化,并如理如法行佛陀之教化,為弘法利生廣開慈悲方便之門。棲林道風之重興,可待矣!
古大德云:“圣者以智歸情,令有情眾生報得無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隨智回轉(zhuǎn)?!鄙胶哟蟮亍⒘秩菽咀允怯星楸娚饕缊?,而唯圣者能轉(zhuǎn)。竊以為董仲舒“天人感應(yīng)”一說亦有可取之處,故君子高格,與天地精神同一。棲林也者,莫非桐城君子胸中塊壘之所感乎?是為記。
景區(qū)票價:
5元
福鼎市桐城柯嶺鰲峰山下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