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安海鎮(zhèn)早在宋元時期已是我國對外通商貿(mào)易的重要港口,鎮(zhèn)北有一座常年香火鼎盛的千年古剎,它就是馳名海峽兩岸的龍山寺。
相傳該地原有巨樟一株,濃蔭蓋地,夜發(fā)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云游到此,認(rèn)為此古樟乃異樹神木,遂請工匠把它雕成一尊千手千眼佛。隋越王皇泰年間(618年)又興建了龍山寺奉祀此佛。寺前的碑石上還保存著“始于東漢,重興隋唐”的銘刻。該寺經(jīng)歷代重修,碑文猶存。
龍山寺現(xiàn)存建筑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瑯等捐資修葺、擴(kuò)建的。寺前有半月池,山門兩旁華表高聳,在庭前一塊鑲嵌入壁的大石碑上,刻著“龍山寶地”四個大字。周圍墻壁上,一個個浮雕,精工細(xì)琢,別有一番風(fēng)味。全寺宏敞雄偉。庭院中間,天壇高筑,兩旁廊? 通連。寺的正殿分為上下兩層。正殿后面,則有后院、后殿,前后殿宇兩側(cè),禪房僧舍鱗次櫛比,疏落有致。
庭院左邊的鐘樓頂端,橫架著一根檀香木。據(jù)寺主持說,這根檀香木是早年由華僑信徒從菲律賓專程送來的,雖然直徑只有13公分,卻能懸掛一只千斤重的古鐘。古鐘造型古樸,橫腰鏤? 著古樸的圖案花飾。鐘樓門口旁邊一對亭亭玉立的石柱上面,橫放著一塊沐陽生輝的白石,上面刻楷書“天竺鐘梵”四個字,字跡蒼勁有力。
正殿前兩根青草石柱相峙而立。石柱上一對歡躍的飛龍,俯身盤旋而下,頭部卻昂然翻騰而上,神采飛揚(yáng),栩栩如生。一雙鱗甲相間的龍爪,聚神合拱,分別捧出一磬一鼓,用細(xì)的鐵條輕輕敲打,磬顯磬音,鼓傳鼓聲,造型傳聲,鏘然有致,真乃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為閩南獨(dú)特的石雕工藝杰作。
正殿內(nèi)供奉的木雕千手千眼觀音,矗立在殿中的石雕蓮花臺上。全像通高4.2米,頭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座佛,周圍又雕有眾多戴花冠的小佛首,層層疊疊作帽狀,千手觀音面部圓潤,眉目清秀,墮耳垂目,顯得端莊慈祥。肩膀的下面,兩手垂彎合拱于胸前,兩側(cè)則向上或向前旁伸出1008只手,每只手掌心各雕一只眼,帶鐲,分別拿著書卷、鐘鼓、珠寶、花果、樂器等多種多樣的物品。整座兩米多高的立像,鏤刻得繁復(fù)入微,層次清晰。旁生眼手,千姿百態(tài),在統(tǒng)一中富有變化,在變化中又烘托了主體,顯得生動自然,精美華麗。佛龕上端高懸著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題寫的“通力手眼”橫楣。這尊木雕佛像,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龍山寺殿宇巍峨宏觀,支庶源遠(yuǎn)流長,大陸各地有上百座龍山寺,但以安海龍山寺最為古老。臺灣也有四百多座同名的寺宇,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猛岬龍山寺。眾多龍山寺的建筑形式,與安海龍山寺大體相同,供奉的也同樣是千手千眼佛。
臺灣鹿港龍山寺創(chuàng)建于明代,當(dāng)時是安海龍山寺的主持肇善禪師帶著該寺的建筑圖紙前往臺灣仿建的,主持雕刻建筑的工匠是隨同肇善赴臺的惠安著名石匠王益順,連木料、石頭和磚瓦也都是從泉州運(yùn)去的。臺北猛岬龍山寺則是清代末期晉江、詔安、惠安三縣的旅臺鄉(xiāng)親派代表共赴安海,恭請觀世音菩薩分員往臺灣,享受香火,企求庇佑。主持建造該寺的匠人,也從大陸帶去圖紙,因此木雕石刻的造型與藝術(shù)風(fēng)格,也都與安海龍山寺一脈相承。
景區(qū)票價:
晉江安海鎮(zhèn)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