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凈瓶,九龍擁立,莊重中透著祥和。佇立像前,肅穆與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塵世的心便也多了幾許平和與寧靜。再往前行,便是開福寺的主體建筑三大殿。
前殿為彌勒殿,又稱三圣殿,面闊三間,外檐方柱,內檐圓柱,均為花崗石整石鑿成。殿內供奉西方三圣,現(xiàn)已無存,重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中央供奉著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寶相莊嚴。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侍立兩旁。緊靠著釋迦牟尼佛背面,供奉著金色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殿兩旁還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后殿為毗盧殿,內供毗盧遮那佛像。周圍供五百羅漢像,高約0.4米,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數(shù)羅漢以測吉兇,即以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shù)到最后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吉兇。但現(xiàn)在的簽辭已作修飾,大多數(shù)以勸諭守正行善為主。
三殿之間有庭院,植古樹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數(shù)座,顯得十分古樸典雅。三大殿東側為客堂、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為藏經(jīng)樓,是唐宋時的古建筑,西側為禪堂、說法堂、念佛堂等。
寺內楹聯(lián)甚多,大多蘊含佛門教義和為人處世之道。大雄寶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后覺,無非覺覺;清鐘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聯(lián)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開福寺自建寺以來,雖幾經(jīng)損毀,但香火一直綿延不絕,佛事興盛。特別是成為比丘尼叢林以來,在住持能靜法師的主持下,弘揚正法,廣利眾生,法門昌盛,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來訪,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日本臨濟宗派佛教高僧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謁祖庭。臺灣著名惠空大師和惟一**師也多次訪問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紛紛前來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凈法師應“中韓日三國佛教基金紐帶”組織的邀請,出席了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臺灣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前往寶島說法巡禮,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參加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圣輝大和尚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韓國。
開福寺興盛時,住僧達千余人。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北宋洪蘊,佛醫(yī)俱精,被宋太祖召見,賜紫方袍。宋徽宗時,道寧禪師住持,使佛寺中興。他將臨濟宗楊岐派禪法,傳給日本求法僧人覺心。覺心回國后,創(chuàng)法燈派,被日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謚號,僧徒眾多,日本佛教臨濟宗派因而視開福寺為“祖庭”圣地,幾乎每年都要派人來朝拜。光緒12年,名僧寄禪、笠云與著名詩人王闿運等僧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賦詩談禪,一時傳為美談。光緒末年,詩僧笠云創(chuàng)辦湖南僧立師范學堂于寺內。
千余年來,開福寺歷經(jīng)興衰,多次改建重修,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1994年開福寺被定為尼僧修學道場以來,住持能凈法師利生為懷,志存興復,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鐘鼓樓等;維修了大雄寶殿、法堂、禪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jīng)樓。1997年,開福寺又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后又從臺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jīng)供奉。整個修復擴建工程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重修后的開福寺不僅更加莊嚴肅穆,而且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高雅古樸,成為湖南佛教界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19 年,開福寺承辦了湖南佛學院尼眾部。
今開福寺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三大殿(三圣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及兩廂堂舍等。山門為四柱三門三樓花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門坊上分欄為浮雕彩繪,或為人物,或為樹木花草,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山門兩旁立有石獅、石象各一對。進入山門,即放生池,為原碧浪湖殘部,上架單拱花崗石橋,走過石橋,便見一座漢白玉觀世音菩薩圣像,面帶微笑,手執(zhí)楊柳凈瓶,九龍擁立,莊重中透著祥和。佇立像前,肅穆與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塵世的心便也多了幾許平和與寧靜。再往前行,便是開福寺的主體建筑三大殿。
前殿為彌勒殿,又稱三圣殿,面闊三間,外檐方柱,內檐圓柱,均為花崗石整石鑿成。殿內供奉西方三圣,現(xiàn)已無存,重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中央供奉著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寶相莊嚴。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侍立兩旁。緊靠著釋迦牟尼佛背面,供奉著金色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殿兩旁還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后殿為毗盧殿,內供毗盧遮那佛像。周圍供五百羅漢像,高約0.4米,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數(shù)羅漢以測吉兇,即以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shù)到最后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吉兇。但現(xiàn)在的簽辭已作修飾,大多數(shù)以勸諭守正行善為主。
三殿之間有庭院,植古樹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數(shù)座,顯得十分古樸典雅。三大殿東側為客堂、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為藏經(jīng)樓,是唐宋時的古建筑,西側為禪堂、說法堂、念佛堂等。
寺內楹聯(lián)甚多,大多蘊含佛門教義和為人處世之道。大雄寶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后覺,無非覺覺;清鐘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聯(lián)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開福寺自建寺以來,雖幾經(jīng)損毀,但香火一直綿延不絕,佛事興盛。特別是成為比丘尼叢林以來,在住持能靜法師的主持下,弘揚正法,廣利眾生,法門昌盛,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來訪,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日本臨濟宗派佛教高僧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謁祖庭。臺灣著名惠空大師和惟一**師也多次訪問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紛紛前來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凈法師應“中韓日三國佛教基金紐帶”組織的邀請,出席了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臺灣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前往寶島說法巡禮,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參加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圣輝大和尚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