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閣景區(qū)位于長沙城區(qū)最中心,占地面積40畝,是古城長沙的唯一標志,現(xiàn)為“新瀟湘八景”——長沙四大古跡之一,中國八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天心閣景區(qū)因天心閣而命名,以天心閣與長沙古城墻為主要景點,與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崇烈亭、崇烈門、《太平軍魂》浮雕、歷史名人石刻畫廊等組成景區(qū)核心景觀。自古享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的美譽,天心閣不但是古城長沙的象征,而且見證了長沙的歷史發(fā)展與變遷。
雄踞長沙城南古城墻垣之上的天心閣,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成為鑒證長沙歷史的活化石。天心閣主樓原為一層建筑,至清乾隆年間加高到兩層,以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44年)《四庫全書》總閱官李汪度所作《重修天心閣記》為證。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后復修城垣,將原兩層擴建為三層。閣樓由主閣及南北兩副閣組成,主閣三層高14.6米,副閣兩層高10米,中間以游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栗瓦粉墻,灰白色石基敦厚穩(wěn)實,六十二頭石獅各具姿態(tài),三十二只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藍天,三十二只風馬銅鈴迎風鳴響,巨型吻龍各領風騷。石壁圖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狩獵和戰(zhàn)車戰(zhàn)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獵獵,戰(zhàn)馬蕭蕭。整個建筑色調(diào)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屬典型的明清時期南方園林建筑風格。
據(jù)主閣二層保留的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長沙府志》所載,其始建于五百多年前的明崇禎年以前。主閣舊時曾為觀測星像,祭祀神靈之所。相傳建閣時其正對應天上主管人間壽命的“長沙星”,故原名“天星閣”。副閣分別供奉主宰人間功名的文昌帝君和奎星兩位神像,以保長沙“文運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因此后更名為“天心閣”?!皹O城南之勝概萃于斯閣”,所以湖湘學子常聚于此,不僅希望有朝一日學業(yè)有成,封侯拜相,而且登高遠眺,長沙“山、水、洲、城”美景皆可盡收眼底。清代大學者黃兆梅一首“四面云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已成為千古絕唱,而毛澤東主席就讀湖南第一師范時與同學蔡和森暢游天心閣所吟的“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絕妙佳聯(lián)至今仍被廣為傳頌。
不僅如此,天心閣下的古城墻還是古城長沙的重要軍事要塞。始建于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的古城墻原為長沙王吳芮所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長沙守御指揮使邱廣修復加固,其原長8.8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窄條狀。后至1924年原國民政府修筑環(huán)城馬路,僅保留251米長至今,作為長沙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兩千多年來,三國“關公戰(zhàn)長沙”、元軍占領、太平軍西王蕭朝貴率部攻打長沙戰(zhàn)死天心閣下,抗日長沙三次大會戰(zhàn)和“長沙大火”曾在此演繹著十分悲壯的故事,致使天心閣和其所在地飽經(jīng)戰(zhàn)火,屢遭創(chuàng)傷,數(shù)次翻修,成為今天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為數(shù)不多的載體和紀念地。
古閣雄踞,氣象蔚然,游者登臨,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來,放眼祖國江山,熱愛祖國之情,振興中華之志,無不油然而生。
景區(qū)亮點:天心閣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游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栗瓦粉墻,灰白色石基敦厚穩(wěn)實,六十二頭石獅各具姿態(tài),三十二只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藍天,三十二只風馬銅鈴迎風鳴響,巨型吻龍各領風騷。石壁圖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狩獵和戰(zhàn)車戰(zhàn)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獵獵,戰(zhàn)馬蕭蕭。整個建筑色調(diào)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
長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濕潤,季節(jié)變化明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秋一般短促,夏冬則顯綿長。其年平均氣溫17.2℃,全年保持著溫和濕潤的氣候特點。長沙春天氣候多變,此時外出可多穿點衣服,以防感冒;秋季一般始于8月中旬前后,氣溫適中,天空晴朗,此時可以到桔子洲看紅葉;總體而言,秋季9、10月份是出游的最佳時間。
景區(qū)票價:
通票:18元/人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路17號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