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東端,在衛(wèi)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這里一圈圈形似耳朵輪廓狀的古溯岸遺跡,它是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一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
羅布泊本是新疆第一大湖,又名羅布淖爾。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一世紀時的《漢書》描述它“廣褒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戰(zhàn)國時的《山海經》稱它為“沏澤”;《漢書·西域傳》又稱其為“蒲類?!保f它“廣袤三百里”,即指其長或寬可達300里之遙。這個范圍正好和衛(wèi)星照片上所看到的大耳朵的最外層湖堤吻合,面積至少可達五六千平方公里以上。到了北魏,湖面縮小了,且近圓形,《水經注》稱其 “廣輪四百余里”,可和衛(wèi)星照片中部湖堤形態(tài)相當。隋唐時期,湖面又縮了一些,《沙州圖經》記為“周廣四百”。渭代末年,進一步縮小為“東西長八九十里”(劉清和等探查)。1942年的《新疆地貌》上記為面積“2520平方公里”。到了1966年則“南北長僅100公里,東西寬僅3~16公里”了(《治沙研究》)。
?
羅布泊是塔里木河、孔雀河和疏勒河的終端湖,水源主要靠這些河流的補給。羅布泊干涸的原因是由于人類經濟活動對河流徑流重新分配的結果。自西漢中葉起,這些河流的中上游地區(qū)大興屯田,大量引水灌溉,致使注入湖泊的水量逐漸減少。特別是解放以后,更是大規(guī)模地開荒造田,河流下泄水量劇減,塔里木河水流到阿拉干附近即已斷流,孔雀河水到達營盤附近就逐漸干涸,疏勒河水早在清代中葉就已無余波供給羅布泊了,致使這里成了一個完全干涸的世界。
清代,阿彌達深入湖區(qū)考察,撰寫《河源經田名》卷九中載:“羅布淖爾為西域巨澤,在西域近東偏北,合受偏西眾山水,共六七支,綿地五千,經流四千五百里,其余沙嘖亟限隔,潛伏不見者不算。以山勢撰之,回環(huán)紆折無不趨歸淖爾,淖爾東西二面百余里,西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縮……”
地理學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記》的插圖中標明塔里木河匯注孔雀河下泄羅布泊。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俄國探險家H·M·普爾勢瓦爾斯基,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美國人哥丁頓,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國人邦瓦洛等,都考察過羅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寫。
1930-1934年,我國科學工作者黃文弼,陳崇器,赴羅布泊實地考察,還實測了地圖。建國后,1959年,1980-1981年中國科學院組織過規(guī)模的羅布泊考察。
羅布泊的神秘,首先在于這里獨特的嚴酷環(huán)境,酷熱、干旱、風沙、雅丹、鹽殼阻擋著人們向它接近,給羅布泊罩上了一層層神秘的“帷幕” 。這里,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數(shù)年滴水不降,而蒸發(fā)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超過降水量的數(shù)百倍!
景區(qū)票價:
塔里木盆地的東端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