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書院,當年小有名氣,明末后,書院失修,清咸豐年間又遭戰(zhàn)火。至今湛若水手書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蕩然無存。書院遺址,已成一片蔥綠茶園。因“甘泉”石刻猶存,故而稱此地為“甘泉石”?!?br /> 當年,甘泉書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嶺環(huán)峙左右。相傳書院有講堂、書齋等三進房舍。湛若水親筆書寫的“甘泉”二字刻石懸嵌門額。是湛若水聚眾講學之地。
明代理學家們把講學的風氣刮上了九華山頂。王陽明倡儀在九華建書院講學于前,湛若水在九華聚眾講學于后。湛若水是明代哲學家,官至禮、吏、兵三部尚書,屬明儒理學的白沙學派,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的理論,而王陽明則主張“致良知”學說。兩人雖各立門戶,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陽明在國史館講學,湛若水與王陽明等人為伍,聲望日重,世稱“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囑弟子江學曾等人在九華籌建書院,并修書給地方官員,請予鼎力協(xié)助。
弟子們遵囑在九華營建書院,不久竣工,以老師雅號命名為“甘泉書院”,恭候師尊駕臨。后來湛若水母親去世,湛即離京去職三年,赴九華講學。湛若水講學時,學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
?
景區(qū)票價:
150元(套票)
安徽池州市九華山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