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因由5座山峰相并峙而得名,其渾圓的山頂狀如連珠,相連不斷,又名連珠山,明、清詩人童昶、商盤有詩《連珠嶺》形容其壯美。主峰之巔建有七級之 塔,因依托山高之勢及其南清江大峽口之峻險而氣勢宏偉。登至塔頂,可將整個恩施山城風光和恩施盆地之景物盡收眼底?!耙磺褰戨x,山開五指壘牟尼。羈 人計日珠江去,說著連珠淚一垂?!鼻宕娙她嬕坏伦髟姟段鍘X連連珠》最好地形容了人與塔、山水合一相融之美景。
連珠塔與老城內(nèi)文昌詞、南門外武圣宮隔清江相呼應,成三足鼎立之勢。山門位于龍首山腰,門框為青石雕成,門前有石鼓一對,石門框上隸書陰刻對聯(lián)一 副:“秀挺五峰奎壁燦,靈鐘三邑冕裳新”;橫額:“山輝川媚”。進山門是古樸幽深的石級甬道,進小山門右為齋堂,老百姓俗稱其為官廳,相傳為舊時官員登塔 游覽時休息的場所。為四合天井式磚木結構建筑,原供奉木雕菩薩造像,后廢。右側經(jīng)圓門進,碑壁上嵌連珠塔建塔及維修碑記。過碑壁右轉,上石級階梯,即是塔 前“攬勝”石牌坊.分三間,中門高3米、寬2米,兩旁小門各高2米、寬1米,中門石柱前后,各有一對石獅、石象雄踞。石柱及門額雕刻萬字花紋和人物故事造 像,門額后部鐫刻“鐘靈毓秀’四字。
連珠塔為八邊磚石塔,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共分7層,通高34.8米,內(nèi)有螺旋石梯129級,由第一層可至第七層。塔剎由7顆大錫珠重疊而成。8個 塔角上各雕刻天王大力士一尊,面目猙獰,敞胸露腹,或蹲或站,雙手上托,造型各具特點,無一雷同。每層塔原各有8個銅風鈴,七層塔共有56個。當起風時, 風鈴嗡嗡直響,聲音洪亮,城內(nèi)居民及塔周附近農(nóng)戶都能聽見,不失為一道鮮明文化現(xiàn)象。可惜,如今風鈴不存,且一直未恢復。塔周基遍刻海水、蓮花,隱喻佛生 于蓮,蓮生于海的佛經(jīng)故事。
連珠塔石門柱及門額上雕刻有麒麟及龍、鳳、魚、人物等圖案、花飾,鐫刻對外一副:“七級莊嚴人際風云瞻氣象,五峰卓秀天 開圖畫助文明”。整個塔唯第一層最為高大,其下半部及基腳全部為巨大條塊青石砌成,圓錐頂藻井花飾鮮明 ,正中原供奉佛像。連珠塔歷經(jīng)風雨,但古塔雄姿猶存。
連珠塔是 自治州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省文化廳撥款整修,現(xiàn)在每逢假日,游人絡繹不絕。
景區(qū)票價:
10元
恩施市東面五峰山之首的龍首山上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