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山,原名雷岳,海拔976米,因主峰金頂分出數(shù)脈,呈輻射狀伸延,有如《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地維,所以又叫維山。后來,因大維山廟宇出現(xiàn)“雷掃其殿,鐘鼓自鳴,塵埃自凈”的奇跡,故又更名為五雷山。它位于慈利縣城東15公里,北臨石門,東依臨澧,南接桃源,是東入張家界的必經之地。
山上氣候宜人,環(huán)境優(yōu)雅,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氣溫晝高夜低,冬寒夏涼,最高溫度為32℃,平均溫度11.6℃,不僅是旅游避暑勝地,更是道教圣地,素有“楚南第一勝境”之稱。俗話說“北武當,南五雷”,二者如兄弟聯(lián)袂,名聞遐邇。其道教殿宇之多被《三湘之最》譽為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群落。
據(jù)史書記載,五雷山道教“始于唐、盛于明”。相傳西域凈樂國太子曾選中此地,壘石室苦修,“得道高升”,這就是著名的真武帝君。嗣后,唐代顧靖慕名上山草創(chuàng)道觀。元末翰林國史編修張兌辭官不做,歸隱天門山、五雷山,在五雷山擴修殿宇,弘揚道教文化,并親題“楚南名山推第一”。從此五雷山名聲大振,所建殿宇“旁魄百里,列縣俱瞻”,明神宗得知后,封五雷山為“洞天福地”。道教信徒遍及鄂西南、湘西北兩省十八縣。每年古歷“三月三”、“八月十五”為朝圣日,有“朝不朝,一年十萬八到”之說。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常德榮定王、澧州華陽王對五雷山進行大規(guī)模擴修改建成,建筑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有36宮,72殿。期建筑為石墻鐵瓦構筑,隨山脊溝壑縱橫陳列,綿延15華里,奇險深幽,玄妙超然,獨具一格,蜚聲南北。可惜民國末年,戰(zhàn)亂紛起,匪盜稱雄,五雷山香火飄零,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所有殿宇毀滅殆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慈利縣委、縣政府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和文物管理法規(guī),發(fā)展旅游,投資數(shù)百萬元,修復了部分古建筑,修建了旅游專線公路以及相應的旅游服務設施,成立了五雷山風景區(qū),昔日雄姿,再展輝煌。
張家界市以東的慈利縣,于1994年9月19日(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了空前盛大的“五雷山宗教文化首游式”。那天游山的群眾人山人海,絡繹不絕。從這一天起,楚南勝境五雷山正式向中外游人開放了!從這一天起,張家界市在諸多的景觀中又新添了一大風景名勝區(qū)。
景區(qū)票價:
68元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
景區(q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