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簡稱博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北部,準噶爾盆地西南邊緣。東經(jīng)79°53′-83°53′,北緯44°02′-45°23′。東 部和東北部與塔城地區(qū)相連,南部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相鄰,西北部以阿拉套山和別珍套山西段山脊為界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385千米。全州東西 長315千米,南北寬125千米,總面積為24895.68平方千米,總人口439607人(2003年)。有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漢等 35個民族。 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形由東向西呈坡形逐漸增高。地形特點是“兩山夾一谷(博爾塔拉河谷)”。北部為阿拉套山,南部為科古琴山、博羅科努山,中部為博爾 塔拉河沖積—洪積平原。境內(nèi)最低處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平均海拔高度509.7米,山區(qū)海拔一般在2000-2500米之間。境內(nèi)河流有博爾塔拉河、 精河及其支流。屬大陸性北溫帶干旱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極端最高氣溫44℃,極端最低氣溫-36℃,年平均氣溫3.7~-7.4℃,無霜期 153-195天。 歷史沿革 博爾塔拉,蒙古語意為“銀灰色的草原”。 戰(zhàn)國時期至西漢,博爾塔拉先后為塞種、月氏和烏孫的游牧地。魏晉南北朝時為柔然、悅般活動區(qū)域。唐朝在此設雙河都督府,隸北庭大都護府,為西突厥游牧 地。宋至元初屬西遼。元時隸屬阿里麻里行省,名“博落脫兒”,為衛(wèi)拉特蒙古游牧地。明為瓦刺游牧地,名“瓦刺”。清初為準噶爾部游牧地,后隸伊犁將軍府管 轄;1888年設精河廳,隸鎮(zhèn)迪道。1913年置精河縣,1920年置博爾縣,1942年置溫泉縣。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7月13日,并相繼建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機構。1983年始設州、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1985年撤銷博樂縣,成立博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