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城西北隅,古運河堤東側(cè),風光旖旎的勺湖之濱,巍然聳立在著一座古塔,名為文通塔。這座塔是具有佛教傳統(tǒng)的古建筑,全部是磚結(jié)構(gòu),無梁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層八角?,F(xiàn)在看到的它的外形為黃身青檐,是經(jīng)整修粉刷的,在陽光映照下,顯得十分古樸典雅。塔內(nèi)如今可登至四層,底層四尊釋迦牟尼像,神采奕奕,頂層觀音大士坐蓮臺,維妙維肖。過去因年久失修而已搖動腐朽的樓板及登塔轉(zhuǎn)梯,均已修復。從四層塔樓的東南窗口憑欄遠眺,淮安全城景象盡收眼底。
文通塔,原名尊圣塔,巍然屹立于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之畔、勺湖之濱的“文通塔苑”內(nèi),古樸而又莊嚴,是富有佛教風格的古典建筑。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據(jù)清代《淮需小記》所載;唐代武則天時,西域碎葉和尚僧伽大士曾來楚州(淮安),景龍二年僧伽大 士應(yīng)召入宮,尊為“圣僧”,稱為弟子。唐中宗李顯令楚州這僧伽大士(圣僧)建造“龍興萬壽禪寺”,并造“尊圣塔”一座。因旁有晉代的文通寺,故后改名為“文通塔”。
文通塔原為木塔,現(xiàn)存磚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后的模式。七層八角,磚迭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五層以上是穹窿式八角形藻井;底層較高,下部磚壁略向里收進,塔身呈拋物線狀。初建時高十三丈三尺(合44.1米)。頂層有一尊慈祥的觀音菩薩端坐于蓮花峰上;底部有四尊釋伽牟尼塑像頭頂華蓋,相背而坐,面朝四方,維妙維肖,神采奕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藝術(shù)天才和創(chuàng)造才能。
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尊勝塔重修,因旁有文通寺,故改名為文通塔。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秋又重修,與明初建的城南隅的龍光閣(今已毀)遙遙相對,"以壯文峰"(語見《重修山陽縣志》),故又曾更名為文通塔。 解放后,文通塔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中曾重修過。最近一次的重修是在七十年代末,周圍還建起圍墻,院門題額曰"文通塔苑",為我省名書法家武中奇所書。 這座塔現(xiàn)在成了勺湖公湖公園的第一景點:湖光塔影。每當紅日高照或皓月當空,塔身便倒映于湖中,偶或點綴以白云、藍天、垂柳、奇葩,其景之幽,令人觀之嘆絕。
塔后的勺湖因形似一把勺子而處名,擁有水面114畝,陸地40畝。這里自古即為淮安名勝。據(jù)說從隋唐時代起,這里建有著名寺院,來此游歷或焚香膜拜者常年不絕。而這建勺湖公園。半個多世紀以前,當代一位偉人童年時曾在這里留下足跡(注),來此觀賞的人們,每念及此,游興陡增。當你踏進"文通塔苑"的門檻,首先撲入眼簾的是雙亭回廊。過文通塔,即踏上勺堤,左側(cè)是綠波蕩漾的湖水,右為與淮中校園毗鄰的白身青檐的云墻。由此向東北眺望,清晰可見遠處的兩道玲瓏別致的洞門,令人的芳徑通幽之感。這雖然還比不上濃妝淡抹相宜的杭州西湖那么美,但與江南一般園林相比,是毫不遜色的。過了兩道洞門,園中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即呈現(xiàn)眼而這些建筑,皆順著地形水勢,變代多樣,色彩柔和宜人,莊重而淡雅。湖心島上原大悲閣舊地,現(xiàn)建的一座廳堂,東側(cè)的貼水曲廊和扇形水榭,湖中建的石舫,舫上有兩層樓閣,登樓可鳥瞰全湖景色。湖心島南北有虹橋與陸地相連。明代進士阮葵生當年講學的勺湖書院也按明朝時候的建筑風格修復好了,西側(cè)還增建一座春風亭,供探游者休憩。在橋畔舉目平視,但見二三游艇劃破水底藍天,其景別有一種情趣。 這里介紹的只是園中景點的一部分,而新的景點還在修復興建中。游人常說:"這勺湖風光別有其他園林,它是一種樸素自然美。確實如此,濃妝艷抹固然引人顧盼,而不加粉琢的樸素的美則更令人賞心悅目,唯其如此,所以無論是百花盛開的春天,還是銀裝素裹的嚴冬,園中游人,均絡(luò)繹不絕。